海南周刊 | 在海口,“乐”读敦煌

“乐”读敦煌敦煌莫高窟壁画·乐队(中唐 第112窟)。
藏于日本正仓院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资料图文海南日报记者 杨道2019年年末,国际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将携最新力作《敦煌·慈悲颂》莅临海口湾演艺中心,参加海口的跨年狂欢季。
《敦煌·慈悲颂》为谭盾耗时六年的呕心力作,创作灵感来源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石窟壁画等深具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民众基础的民俗故事,为此剧特别研发的敦煌古乐器与现代西方乐器同声齐鸣,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博大之美。
一曲《敦煌·慈悲颂》,千年中华文明史。
借由这些回荡在佛窟壁画内的时光音律,我们去探寻被封印在飞天或菩萨手中的各型乐器,它们与莫高窟,与中华文明,到底产生过怎样美妙的共振?敦煌莫高窟壁画·筝(初唐 第220窟)。
资料图 形象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敦煌,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连接中原与中亚版图的要塞。
说到敦煌,“壁画”“飞天”“莫高窟”“丝绸之路”等等神秘而传奇的词汇就会一一出现在我们脑海里。
十多年前,我曾访过敦煌,在莫高窟里行走,我觉着自己是彻底地失了心性,每一处洞窟中的壁画和雕像都令人无法喘息。
莫高窟四围,是漠漠黄土。
风扬起,尘嚣中看得见远岸的三危山,三危山存储着我们早得有些模糊的历史。
传说在公元三六六年,一位和尚在一个黄昏手持锡杖来到此地,那一天,他于三危山的一片金光中得了佛缘,而后,他开始筑窟造像,把这一片土地最终变成了圣地。
这圣地就是而今世人朝拜的莫高窟,它像一个神话模糊着后人的视线,我们在这模糊中捡拾历史的碎片。
敦煌莫高窟共有492个洞窟。
其中,与音乐题材相关的洞窟多达240个,约占整体数量的一半。
其中有音乐洞窟200个,乐伎3346身,各类不同的乐队490组,乐器44种共4330件。
而加上其他石窟壁画的乐器图像,可多达6000多件。
拉弦、弹拨、吹奏、打击四大类乐器齐全,天乐、俗乐融为一体。
敦煌壁画音乐既兼具中原音乐、西域音乐的特点,又具有敦煌本土音乐的特点,充分的融合性让敦煌壁画音乐形成了三位一体,同时又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流派。
敦煌壁画音乐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漫长、内容丰富多样,且风格独特惊奇,堪称“形象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器史、歌舞史和佛教音乐宝库”。
而且,这些壁画音乐不仅是乐人们在当时的真实写照,也是解开我国古代音乐史之谜的一把钥匙。
有关专家经过几十载的潜心研究和考证,在敦煌壁画乐器的内涵、种类、乐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研究表明,敦煌壁画乐器图形之丰富、品种之繁多、时间跨度之长,是迄今为止中外所发现遗址中独一无二的,这对研究我国音乐史及民族乐器的发展衍变有着重要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琵琶(初唐 第220窟)。
资料图 未见史书记载和流传的乐器音乐教育家、敦煌学家郑汝中经研究认为,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并非印度传来的原型,而是在中国传统乐舞画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转化为佛教的宣传画。
乐舞图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年敦煌壁画乐器,经历了10个朝代(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乐器延续千年,从中可看到乐器的衍变发展脉络。
北凉时期乐器种类简单,多见海螺角、排箫等吹奏单音的原始乐器;北周、隋代乐器数量及品种增加,出现了葫芦琴、号筒等;而在唐、五代,社会生活中的乐器在壁画中应有尽有,乐器的形制、部件、装潢及其使用配置极为丰富;宋代以后,壁画中很少绘制乐器,但在榆林窟西夏第3窟出现的胡琴图像,是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形。
郑汝中还认为,敦煌壁画乐器的种类、形制远比现在民族乐器丰富,如琵琶在敦煌壁画中出现最多,从北凉至元代从未间断,仅莫高窟就有700余只、50多种形态。
一部分壁画乐器文献有记载,如箜篌,从十六国到西夏从未中断,但现已失传。
还有少数乐器未见史书记载和流传,为敦煌特有乐器,如带钩的横笛——义嘴笛等。
敦煌壁画中的乐队,是反映古代乐器使用的重要方面。
北凉时期乐舞图像多为单身表演,即为独奏,而在隋代有菩萨伎乐、天空伎乐合奏以及小型乐队,唐代出现了二十几人的庞大乐队,可见乐队发展日臻成熟。
藏于日本正仓院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资料图 乐器“复活”让敦煌变得年轻壁画、飞天、流失海外的国宝……提到敦煌,我们总是内心沉重,这个佛教洞窟用壁画忠实记录了历史,为人们留下了中国甚至世界音乐舞蹈史上最珍贵的资料。
但因为横亘着漠漠黄沙,她与都市的年轻人总有着隔膜。
始建于1944年的敦煌研究院,守护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并全方位发掘它的价值。
这些令人起敬的文物守护者,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敦煌。
2018年9月,在敦煌进行的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展览展会上,“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展”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该展从目前已仿制出的97种、245件(套)敦煌壁画古乐器中,精选出的117件(套)古乐器演奏出风格迥异的古丝路音律,引不少民众与之“互动”体验。
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讲解员史玉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变成实物的这些古乐器历时半个世纪一件一件从壁画中“复活”,而现场所演奏的音乐是由敦煌文献中所存的古谱中破译而来。
种类繁多的敦煌壁画中的古乐器都是千百年前实际存在和被使用过的,源自西域的琵琶、竖箜篌、凤首箜篌等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敦煌不断交融的例证。
这些“复活”的古乐器从无声到有声,给观众带来了敦煌文化的另类视听享受。
同年9月,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广场,腾讯、QQ音乐、敦煌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四方共同启动敦煌“古乐重声”音乐会。
9月25日,敦煌莫高窟前的广场上,传出“大唐之音”。
不同的是,这一次,“大唐”多了民谣、摇滚、电子、流行等现代音乐元素。
夜色中的戈壁滩上,1000多名观众随着音乐挥舞荧光棒,望去犹如一个独立的、闪闪发光的“星球”。
超过1000万人在线聆听了这场与众不同的跨界音乐会。
后台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线上观众都是年轻人。
在滚动的弹幕上,许多网友表示期望获得一张收录这些“新音乐”的唱片。
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受访时坦陈,这是敦煌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最为大胆”的创新之一,是“敦煌研究院建院70多年来一次重要的尝试”。
而过去30年来,一直致力于敦煌古乐谱破译的赵维平说,“通过演绎的手法,让现在的听众听得懂,或者能够理解那个时代的音乐。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末,用数字技术获取敦煌壁画图像已成为现实,高清数字影像更是加速了敦煌古乐“复活”。
敦煌研究院音乐图像专家朱晓峰说,“壁画中存在、但现已失传的古乐器,比如箜篌、花瓣形阮、筚篥等,正在被复原。
”此外据相关报道,时任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群副总裁侯德洋,对于敦煌音乐文化的“复活”,有着更贴近年轻人的做法:“通过互联网和音乐等泛娱乐手段,可以助力敦煌音乐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年轻人中产生更大影响力。
当敦煌变得年轻,音乐也不止是‘复古’。
数字时代的敦煌,将创造下一个千年的文化传奇。
”。